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闽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开展“潮起东南 向海而歌”红树林主题科普教育实践活动

作者: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陈慧杰 摄影: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庄皓然 发布时间:2024-12-12



        2024年11月23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闽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在厦门海沧湾举办“潮起东南 向海而歌”红树林主题活动,开展红树林主题科普和红树林生态修复劳动教育,带领小学生践行海洋环境保护。


        本次活动由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工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和闽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教工党支部、学生第五党支部联合举办,由河口生态安全与环境健康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厦门大学嘉庚学院“3060”双碳战略协同创新专家工作站提供技术支持。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周亮副教授在致辞中提到,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2024年推出海洋文化宣传标识及口号“潮起东南 向海而歌”,以展现福建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禀赋和悠久深厚的海洋历史文化积淀,展现福建因海而生、向海求新、依海图兴、耕海谋强的生动实践。本次两校响应号召,联合开展红树林种植活动,希望能进一步提升福建作为中华海洋文明重要发祥地的传播力、影响力,为弘扬海洋文化、传承海洋精神营造良好氛围。


        闽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黄明强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两校联合开展红树林特色“大思政”实践育人活动的历史。双方一致表示,2024年是两校合作的第十个年头,借“潮起东南 向海而歌”系列活动契机,两校赓续前缘,以种植红树林实际行动,续写践行绿水青山理念、助力蓝色海湾整治新篇章,进一步构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大思政实践育人体系。



        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陈慧杰给大学生志愿者和小学生们做了红树林主题环境科普培训,介绍了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在维护生物多样性、防风消浪、保持土壤、净化海水、储碳固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素有“海岸卫士”之称,本次种植的白骨壤是最耐盐的红树植物之一、存在泌盐现象。他为全体志愿者讲解红树林种植方法并示范操作。志愿者们撸起袖子、挽起裤管、挥锹铲泥、相互配合,在海沧湾畔种下500株白骨壤幼苗。大学生志愿者牵着小学生的手深入红树林滩涂,大家满身泥泞,齐心协力帮助一株株白骨壤苗顺利“安家”,孩子们关爱海洋的意识陪伴着白骨壤宝宝一同成长。



        本次活动修复的海沧湾红树林是由厦门市海沧区农业农村局管理、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建设的生态修复工程项目。该工程是海沧区实施国家蓝色海湾整治工程的红树林生态建设示范点,也是国家科技部重点科技项目在海沧的红树林植被恢复科研平台和示范基地。自2016年开始建设,种植红树苗木约100万株,生态修复15万平方米,目前跟栈桥融合,已形成良好的景观效益。



        据悉,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与闽南师范大学合作开展生态保护种植红树林工作始于2015年7月,我校卢昌义教授为两校师生举办专题讲座,并带领两校师生探访龙海九龙江口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揭开了两校联合实践育人的序幕。2016年7月两校暑期社会实践队联合巡护海沧湾、筼筜湖红树林。2017年7月闽南师范大学师生赴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开展红树林主题交流,两校联合在海沧湾红树林儿童公园段开展了生态修复公益活动,种植下数百株秋茄苗。两校合作成果显著,2018年闽南师范大学“新时代情系红树林,共筑环保梦”项目,2019年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红旗红树,巡滩护林”项目,双双获福建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