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母问勇!这堂军事理论课沸腾了!

作者:王君学   摄影:张雯杰 发布时间:2025-04-07

 

        “请祥榕哥哥和妈妈放心,‘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祖国需要,我们定将义无反顾。”“汉语词典里不仅要加一个‘陈母问勇’的新成语,更要将‘陈母问勇’的故事融入到日常思想道德教育中来,让广大青少年感悟英雄母亲的期待就是民族复兴的精神之光,培养国家利益至上的家国情怀。”在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王君学老师主讲的《军事理论》课堂上,同学们围绕“陈母问勇”这一新时代感人至深的爱国故事展开热烈讨论。


        正值清明节之际,我校军事理论课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结合“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专题教学内容,教师设计研讨主题,同学交流分享“陈母问勇”故事中的所感所思。研讨活动既沉重又炽热,可谓是直抒胸臆的爱国主义教育有深度,耐人寻味的家国情怀有温度,真情实感的课程思政有鲜度。


        2020年6月,在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边境冲突事件中,年仅19岁的福建屏南籍战士陈祥榕,为了捍卫国家领土主权,保护战友生命安全,毫不畏惧,英勇顽强,战斗在最前面直至壮烈牺牲,中央军委为陈祥榕追记一等功。让人荡气回肠的是,陈祥榕的母亲姚久穗在得知儿子牺牲后,忍受着巨大的悲痛向组织说:“我没有什么要求,我只想知道榕儿战斗的时候勇不勇敢?”


        古有“花木兰从军”、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新中国成立之初,有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率先从容送子抗美援朝洒热血,新时代有“陈母问勇”……“陈母问勇”故事传开后,感动了亿万国人,震撼了无数网友,其中一个热评就是,我们的词典里应该加一个新的成语——“陈母问勇”。


        “陈母问勇”体现了一位烈士母亲胸怀大义的高尚情怀,反映出新时代军民团结、保家卫国、忠勇无畏的伟大精神,也展现了一位平凡慈祥母亲对失去儿子的深切怀念和对他为国牺牲的自豪与荣光。



        研讨交流中,有几位同学是陈祥榕烈士的同乡,深深为他的英勇壮举而钦佩和自豪。他们动容地说,“陈母问勇”真实再现了英雄母亲对儿子保家卫国之举的大义凛然。身为“八闽之光”这片红土地上哺育的儿女,陈祥榕的铮铮铁骨是“红旗不倒县”屏南人民的骄傲,更是我们的楷模。


        有同学曾参观过军事博物馆的“陈祥榕烈士展厅”,对陈祥榕等烈士的英雄事迹记忆犹新,这次研讨更加触动了难以平静的心灵。同学们一致认为,牢记母亲的教诲和国家的嘱托,激发爱国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的情感共鸣,是增强我们的爱国主义情结和未来社会责任担当的重要环节。


        通过这一主题的研讨交流,同学们的思想受到了洗礼,他们坚定表示,我们在赞誉和感悟“陈母问勇”故事的同时,更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敢于同歪曲英雄事迹、贬损英雄精神、侵害英烈名誉的行为作斗争,弘扬新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


        研讨交流中,结合老师在本次军事理论课讲解的“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状况,针对某些国家的霸权行径和在周边搞“团团伙伙”小圈子等的挑衅,同学们警醒地觉察到,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陈祥榕等卫国戍边官兵,就是守卫国土的忠诚卫士,他们不惧高原缺氧的恶劣环境,不惜年轻生命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最可爱可敬的人。作为陈祥榕壮烈牺牲时的同龄人,我们能坐在教室里享受安逸的环境,就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位陈祥榕的负重前行。我们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匹夫有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述革命先烈的故事,强调要“永远铭记英烈的英雄事迹,世代发扬英烈的英雄精神”,号召全社会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本次教研活动是赓续红色血脉,学习英雄精神,厚植爱国情怀的一次有益教育实践。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主任郑斌教授强调,从校主陈嘉庚先生的“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到“红旗越过汀江”革命先烈的浴血奋战,到“古田会议”进一步确立的政治建军,再到“陈母问勇”的感人故事,构筑了“八闽大地”上可歌可泣的不朽丰碑。我们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掘这些宝贵的资源,拓展“大思政”育人的新格局,守正创新,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在浓郁的革命基因传承中内涵式提升,在“行见八闽”中潜移默化地汲取精神的力量,让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在爱国奉献精神的耳熏目染中见行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