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党委常务副书记李军教授在公共教学楼一号楼101多功能厅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师生讲授2025年秋季学期“开学第一课”。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卢昌义和300余名师生共同聆听授课。授课由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周亮主持。
李军教授以“学国家自主贡献新目标,做生态环境保护排头兵”为题,与师生共同探讨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下的生态环境保护路径。他首先详细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宣布的“1+3+3”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他指出,“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这个“1”是我国首次提出总量减排的目标,是我国碳排放从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的一个重大跨越,体现了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责任与担当;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量、森林蓄积量3个量化指标和新能源汽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3个定性指标,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和实施路径。
授课中,李军教授结合具体数据和案例,分析了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碳市场以及能源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进展。他提到,截止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占汽车总量的8.9%,全国碳市场自2021年开市以来累计成交近7亿吨,同时我国近年来发电装机容量持续增长,风光发电成为重要增量,这些都显示出我国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坚定决心和显著成效。

李军教授还重点介绍了其科研团队在CO₂转化利用方面历经十多年研发的超临界流体“负碳”创新技术,以该技术建成市场上第一条气凝胶连续化工业生产线,展现了如何践行“生态环境保护排头兵”。他鼓励师生们也积极投身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做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卢昌义教授为师生介绍了《巴黎协定》的十年实施过程及我国的履约态度。他说,我国积极履行协定,提出“3060”双碳目标,制定多项政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并在国际气候治理中发挥引领作用,宣布了2035年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他表示,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方针政策,设立了“3060”双碳战略协同创新专家工作站,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设置了“资源环境科学”专业,为国家“双碳”战略的实施培养紧缺人才。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周亮表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总支将把《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2035》纳入理论学习和业务实践内容,推动教工党员发挥生态环境保护排头兵的示范作用,以实际行动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及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2023级李媛同学表示,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负责人,听完李军教授和卢昌义院长的分享后深受鼓舞,将开展《气候适应型社会视域下城市湿地公园评价体系研究》,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当代大学生的点滴力量。
编辑:吴保光
校对:周亮 吴保光
审核:易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