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晓忠教授作为常务理事参加全国学术研讨会

作者:王君学 发布时间:2025-11-14


        2025年11月8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晓忠教授应邀以学会常务理事身份,赴四川成都参加“列宁晚年构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讨会暨列宁思想研究会2025年会。本次研讨会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列宁思想研究分会,四川大学及其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社会主义发展史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承办,全国各高院、党校、军事科学院以及其他研究机构等专家学者近130余人参加。


        本次研讨会收到了近200篇参会论文,录用近100余篇。大会首先由6位专家在线上线下做了主旨报告。三个分会场有60多人次分别以列宁晚年经济、生态构想与中国式现代化、列宁晚年政治、外交构想与中国式现代化、列宁晚年社会、文化构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等为主题的作了交流研讨。


        张晓忠教授向大会提交了题为“列宁晚年全球化与现代化构想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的学术论文,并在会上围绕这一主题作了报告。首先,张教授通过对列宁“政治遗嘱”等一系列著作文献的研究,认为列宁晚年思想发生了极其深刻而务实的转变。主要表现在基于对世界形势和苏维埃俄国国情的深刻洞察,提出了关于“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帝国主义的世界体系,及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全球联系的全球化思想与落后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崭新构想。其次,张教授系统梳理了列宁晚年关于全球化的资本扩张的压迫性与文明传播的进步性的双重逻辑以及以“文化革命”、国家资本主义与合作社计划为核心的俄国式现代化观点,重点提出了列宁晚年思想的精髓在于:一是坚持在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维护国家主权与经济安全,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二强调必须根据本国国情探索独特的现代化路径,实现“文明性飞跃”。


        张教授认为,列宁晚年的这些全球化与现代化构想对于深刻理解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理论镜鉴: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辩证统一,必须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作为战略支点,必须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来驾驭和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编辑:吴保光

校对:王君学 吴保光

审核:易强